《史记》记载了周幽王通过烽火戏诸侯的事件来宠爱褒姒,废除王后和太子姬宜臼的权力,这一做法激怒了申侯。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,共同推翻了幽王的统治,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,诸侯与申侯推举姬宜臼为新王,即周平王。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迁都洛阳,开始了东周的历史。然而,战国竹简的记载则推翻了《史记》的简单叙述,揭示了东周建立的过程中充满了政治博弈和激烈的冲突。以下是对东周建立的过程的一些分析,尽管其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,未来的考古工作或许能够揭开更多真相。
首先,关于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一事件,《史记》中的记载或许并不完全真实,这更像是街头传闻,难以作为历史事实。但周幽王废除后宫妃子及太子姬宜臼的决定,显然不仅仅是因为对褒姒的宠爱,更多的是为了遏制申国的崛起。虽然这只是笔者的猜测,但这确实是西周灭亡的重要导火索。
根据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,幽王废除太子后,姬宜臼逃亡至外祖父申侯的领地。申侯、鲁侯以及许文公联合起来,推举姬宜臼为新王,并且称其为“天王”。然而,这个称号引发了幽王的怒火,决定出兵攻打申国,结果导致申国与缯国联合犬戎共同反击,最终幽王和伯服被杀,西周因此灭亡。
展开剩余68%《清华简》对这段历史有更详细的记载,指出幽王发兵围攻平王(即姬宜臼)在西申,但申国拒绝归顺,缯国随即联合犬戎进攻幽王,最终导致西周灭亡。这与《竹书纪年》的记载基本一致。然而,幽王死后,竹书纪年指出,“虢公翰立周携王”,这表明在幽王死后,周朝出现了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。此时,姬宜臼尚未成为公认的唯一王,史记对此并未提及。
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持续了多久呢?《竹书纪年》提到“二十一年”晋文侯杀了周携王,意味着周携王的统治结束,姬宜臼成为唯一的周王。但是,这个“二十一年”究竟指的是谁的年号呢?传统历史学家认为它是指晋文侯的纪年,即公元前760年。然而,《清华简》明确指出,周携王的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50年,因此东周的建立时间应该是公元前750年,比《史记》的记载晚了二十年。
更为复杂的是,周携王的支持者以及“二十一年”的纪年问题。是否意味着很多诸侯和大臣更倾向于支持周携王而非周平王呢?早期支持姬宜臼的有申侯、鲁侯和许文公,而晋文侯并不在其中。那么,是什么促使晋文侯支持周平王,并帮助他东迁洛阳?
《清华简》系年中提到,晋文侯支持周平王的原因可能与其对黄河西岸土地的觊觎有关。钱穆在《国史大纲》中指出,晋文侯的目标是吞并更多的土地,而周携王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。因此,晋文侯最终选择杀掉周携王,并支持周平王。类似地,秦襄公和郑武公的倒向也可以理解为利益驱动,他们在支持周平王后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利益。周平王因此通过“贿赂”获得了这些诸侯的支持,但这一过程也导致了周天子威信的丧失,进一步加剧了东周王室的衰弱。
《清华简》系年还记载了幽王死后的九年,诸侯不再朝拜周天子,晋文侯将周平王迎至“少鄂”,并在三年后将其迁至“京师”,再过三年,周平王正式东迁洛邑。关于“少鄂”的位置尚无确凿证据,但“京师”很可能指的是镐京,而去年在陕西韩城市发现的“嬴姓京国”遗址,也有可能就是晋文侯立平王时所称的“京师”。这些地名的考古验证仍在进行中。
综上所述,关于西周灭亡及东周建立的过程,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重要节点:公元前771年,西周灭亡,周幽王被杀,二王并立局面开始;公元前762年,晋文侯因利益倒向周平王,支持他东迁;公元前750年,晋文侯杀掉周携王,彻底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,东周真正建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